仙游区域特色文化

2.1.0 、仙游区域特色文化对古典家具的影响

2.1.1、 独特九仙文化

相传汉武帝时,何氏九兄弟来到一个天然的石湖边,那里胜似世外桃源,九兄弟便就居住下来。他们善于琴棋书画、木雕工艺、烹饪习武等绝技。当时的仙游还是“蛮荒之地,” 当地土著人尚处于刀耕火种时代。仙游山区瘟疫流行,灾害频繁,何氏九兄弟十分同情人民的疾苦,他们白天采药,晚上炼丹,将丹药送给人们治病。九兄弟了解到,由于地处山区气候环境造成的雾障、阴湿等所引起的风湿性关节炎和疟疾,成为当地土著人常见的病痛。为去除百姓病痛根源,九兄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适合当地环境的新式住房。由此,开启了九仙后时代的木构特色文化新篇章。

太师椅

北宋时期,宰相蔡京在家乡受九仙赐梦曰:“枣仁交藤配,远志莲心烹,刻木铭心处,乘雷可升腾。”蔡京几番思量终悟“刻木铭心处”所寓指,便召集仙游民间木雕工匠,按照梦中的想法将京都宫廷器用与书画工艺进行结合,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出了风格独特的木雕家具,也就是后来所指的:“太师椅。”蔡京带着从仙游精心制作的“太师椅”、宝座、条案、案桌等家具返京进贡后,家具深受皇家王室和宫廷贵胄们的喜爱,成为历代皇城和宫殿之宝物,太师椅流传至今。

2.1.2 、妈祖民俗信仰

梦神九仙与海神妈祖遥相呼应,一山一水俱得精神,立足兴化大地千年。

妈祖文化在宋代以后通过航海航运远播海内外,促使各种各样早期“仙作”木刻工艺品应运而生,并以其做工细腻、风格典雅和造型逼真为特色,风靡九州大地。民间信俗将妈祖积德行善、逢凶化吉的事迹,通过建造妈祖寺庙、塑造妈祖佛像、香案法器等以表达敬仰。同时以其故事传奇为题材制作的楹联、匾额、祭器、围屏、栏杆等木雕制品层出不穷。

唐代仙游木雕工艺雕艺精湛,尤其以立体圆雕、精微细雕和三重透雕的独特传统工艺久负盛名。自宋代起仙游木雕大师奔赴世界各地进行妈祖宫庙建筑雕刻装饰、妈祖神像雕刻等。至今仙游、台湾和日本长崎、鹿耳岛等地天后宫尚存有一些宋、明代木雕妈祖像以及匾额、围屏、祭器等文物。这些宗教和民间信仰的人物造像和宫庙建筑大多请仙游的工艺大师们制作。妈祖文化对“仙作”传播海内外具有深刻的影响。随着日益频繁的对外妈祖文化艺术品交流,引发众多海外华侨回乡购置古典家具热潮。

2.1.3、仙游绘画特色

仙游家具为人所青睐的当属仙游人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仙游绘画艺术特征的互相融合。其构图造型优美,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仙游画派的艺术特色与对仙游家具的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仙游是久负盛名的“书画之乡”。仙游置县1300多年来,这片土壤里沉淀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先后孕育了自唐宋以来的陈文顼、蔡襄、蔡京、蔡卞、陈谠、郑侨等书画史上颇有影响的书画名家和南宋“诗书画”三绝的余日华。

清代山水画家杨津和被同治皇帝誉为“江南第一竹”的花鸟画名家朱官登;近代善画龙虎猴鹿、山水花卉的林肇祺、陈汝湖,擅画释道人物画的李霞、李耕及胡钿、李壁、傅琪、黄羲、陈熏、张英等群星灿烂的丹青高手。仙游绘画者经长年累月浸淫汗漫,诗书画相融,艺儒商互涵,使画家更增儒者之识,画面亦多诗情词境,特别是建筑雕刻艺术更是越显其诗情画意美。

民间艺人郭怀被誉为“八闽雕龙始祖”,清末的傅嘉通、李泰、李芳林、李步丹、吴梅与贤古、陈奋亚等俱各擅彩绘与雕塑等美术工艺绝技,实为开现代“工艺美术之乡”风气之先。

解放后,以李耕为代表的“仙游画派”的国画艺术,于1960年成立了“李耕国画研究所”并招收了陈毓和、孙仁英、李朴三位学生,继而应邀上京办画展。李耕大师以及高足张英、周秀庭先后应邀为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绘画图多幅,并制成独特的漆画。李耕的《松青鹤白东方红》和《松鹤遐龄》漆屏风被人民大会堂入选。

李耕作品《松鹤遐龄》

唐代仙游木雕工艺雕艺精湛,尤其以立体圆雕、精微细雕和三重透雕的独特传统工艺久负盛名。自宋代起仙游木雕大师奔赴世界各地进行妈祖宫庙建筑雕刻装饰、妈祖神像雕刻等。至今仙游、台湾和日本长崎、鹿耳岛等地天后宫尚存有一些宋、明代木雕妈祖像以及匾额、围屏、祭器等文物。这些宗教和民间信仰的人物造像和宫庙建筑大多请仙游的工艺大师们制作。妈祖文化对“仙作”传播海内外具有深刻的影响。随着日益频繁的对外妈祖文化艺术品交流,引发众多海外华侨回乡购置古典家具热潮。独特的地方区域文化为仙作家具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长土壤和取之不竭的艺术源泉。“仙作”从业者从绘画里汲取花鸟、山水、人物等丰富创作源泉。仙游的绘画工艺不仅增强了仙作的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了仙作的艺术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