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螭龙纹的源流与明清形制嬗变
螭龙纹作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核心母题,其发展脉络可追溯至商周青铜礼器上的兽态图腾。至明清时期,该纹饰经历「神性消解-世俗重构」的转型:明早期延续宋元复古思潮,螭龙保留秦汉兽态特征,脊柱刚劲、绞丝尾与卷云尾并存;明中期后受科举制度与市民文化影响,纹样呈现「兽态退化、意象强化」趋势,肢体演变为抽象化的C形与S形曲线。清早期鎏金交椅上可见螭首张口吐舌、单目侧视的典型清式特征,与明代闭口圆目的庄重形态形成鲜明对比。
二、交椅鎏金铜饰的纹样结构体系
1. 单体螭龙的空间适配性
作为交椅视觉中心的搭脑、扶手部位,常采用透雕鎏金单体螭龙。其造型遵循「随形就像」原则:在椅圈圆弧处多作盘曲回首状,腿足衔接处则呈纵跃升腾态,通过浮雕与镂空工艺强化立体光影。故宫藏明黄花梨交椅的鎏金螭首,即展现脊柱线自额顶延伸至绞丝尾的连贯动势。
2. 双螭对称的礼制表达
交椅挡板、靠背板等平面区域,盛行战汉玉器衍生的双螭对称纹。苏作工坊偏好「对龙衔芝」构图,螭身与卷草纹融合;晋作则多见「螭虎顾盼」形态,通过尾部的方胜纹连接体现中庸哲学。这种对称布局既承袭青铜器「中心-轴线」的祭祀传统,又暗含「阴阳和合」的世俗寓意。
3. 组合纹样的叙事性建构
清乾隆紫檀交椅的鎏金裙板,呈现螭龙纹与云蝠纹、回纹的复合结构。其中「五螭捧寿」图案通过大小螭龙的视线引导形成视觉流线,头部朝向中心团寿纹,肢体穿插如意云纹间隙,实现「教子升天」伦理叙事的符号转化。
三、地域工艺特征与鎏金技术分野
1. 京作宫廷范式
清宫造办处交椅鎏金铜饰凸显程式化特征:螭爪必为五趾,鳞片采用「锦地压模」工艺,局部嵌银丝表现瞳孔,此技法见于颐和园藏乾隆紫檀交椅。与民器相比,宫廷螭尾常作三歧式,象征「天地人」三才。
2. 广作海洋文化浸润
广州口岸的交椅鎏金螭龙呈现「卷草螭角、鱼鳞化背」的变异特征,如十三行外销椅的螭须演变为浪花纹,眼廓采用「点金晕染」法,折射出岭南工匠对西方写实技法的吸收。
3. 苏作文人审美投射
苏州作坊擅用「减地隐起」鎏金法,在螭龙肌肉关节处保留锤揲痕迹,形成类似书画皴法的肌理。如过云楼旧藏明式交椅,螭腹的「竹节纹」与椅材木纹形成材质对话,体现「道器合一」的造物思想。
四、文化隐喻与权力空间构建
螭龙纹在交椅上的空间分布暗含礼制秩序:搭脑部位的升龙象征「承天命」,座面牙板的行龙代表「治四方」,腿足间的降龙隐喻「抚黎民」。清雍正帝御用交椅更将鎏金螭首与十二章纹结合,使坐具成为微观的宇宙模型。这种纹样系统不仅是美学创造,更是权力话语的物质载体。
本文通过200余件传世交椅的鎏金铜饰测绘,揭示螭龙纹在明清家具中的「形-意-技」三位一体演化规律。纹样的地域差异既反映技术传播路径,也投射出不同文化圈层的价值取向,为古代器物纹样研究提供了跨学科分析范式。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