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木频道 > 评论 > 综合评论 > 正文 站内导航

七王坟上古银杏

媒体:原创  作者:黎云昆
专业号:黎云昆 2023/4/3 20:16:54

七王坟上古银杏

黎云昆

 

北京海淀妙高峰下有一处著名的古迹,那就是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光绪皇帝的生身之父,醇亲王奕缳的坟园,俗称七王坟。

醇亲王奕缳的坟园是选在古法云寺的旧址上的,坟园内原有一株古银杏。

弈缳于1868年亲自选定法云寺旧址作为园寝以后曾写下《同治戊辰九月十九日看定妙高峰风水志喜并序》,诗中自注:“老松高六丈许,银杏一株,围三丈五尺,清阴盈亩,垂实累累,皆百年物也。”可见,这株古银杏确有一番来历。

明代袁中道所著《珂雪斋集》曾有过记载“法云寺枕最高峰处,乃妙高峰也。近寺有双泉,鸣于左右。过石梁,屡级而上,至寺。门内有方池,石桥间之,水冷然沉碧,依稀如清溪水色。此双泉交会处也。其上有银杏二株,大数十围。”

明刘侗《帝京景物略》亦载:“过金山口二十里,一石山,鬅鬙然,审视,叠千百石小峰为之,如笋张箨。石根土被千年雨溜洗去,骨棱棱不相掩藉。小峰屏簇,一尊峰刺入空际者,妙高峰。峰下法云寺,寺有双泉,鸣于左右,寺门内甃为方塘。殿倚石,石根两泉源出:西泉出经茶灶,绕中溜;东泉出经饭灶,绕外垣;汇于方塘,所谓香水已。金章宗设六院游览,此其一院。草际断碑,香水院三字存焉。塘之红莲花,相传已久,而偃松阴数亩,久过之。二银杏,大数十围,久又过之。计寺为院时,松已森森,银杏已皤皤矣。”

法云寺始建于唐代,至明时尚在,而且寺内古银杏尚余两株。至弈缳选定为园寝时,寺已不存,但两株古银杏,还剩一株。

奕缳的坟园建成后,这株古银杏正好位于宝顶之侧,这大约是坟园设计者煞费苦心的结果了。但正因为如此,七王坟上的这株古银杏日后却成了慈禧太后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平心而论,弈缳与慈禧太后的关系是不错的。

咸丰八年(1860年)他与慈禧太后的妹妹叶赫那拉氏结婚。咸丰皇帝去逝后,他坚决站在慈禧太后一边,与恭亲王奕欣联手反对辅政的八大臣,并亲自带兵捉拿了八大臣之首肃顺,为慈禧太后的垂廉听政立下汗马功劳。此后不久,他即“迭授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神机营”,后又“总理海军衙门事务”。恭亲王奕忻失宠后,奕缳即起而代之,把握军机处,其权势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奕缳虽位极人臣,但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他自号退潜居士,与世无争,遇事谦让,小心谨慎。赏赐给他的杏黄轿,他至死也没敢乘坐。所以他一生始终是一帆风顺、未遭猜忌。

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91年元旦),奕缳病重及去世,慈禧太后曾亲临王府探视和祭奠。死后“葬以王,祭以天子。”

光绪十八年(1892年)奕缳遗体移葬妙高峰。此时,七王坟上的古银杏并未引起人们的非议。

奕缳的次子载恬,也就是光绪皇帝,是慈禧太后立为皇帝的。

按理说,“国有危难,当立长君”,当时的大清已是内忧外患,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载恬只有三岁,这一皇帝的宝座是不该轮到他坐的。

但是,立载恬作皇帝,对慈禧太后是有利的。她可以继续以太后的身份“垂廉听政”。载恬是以咸丰皇帝之子的身份继承皇位的,待日后他有了儿子,再来继承同治皇帝。如果立同治帝晚辈人为帝,则慈禧即为太皇太后,自有太后“垂帘听政”,慈禧太后只能颐养天年了。

光绪皇帝成人后,慈禧又将自己的侄女嫁与光绪。以理推之,慈禧太后控制光绪皇帝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可事实上,随着光绪皇帝逐渐长大成人,与慈禧太后的矛盾也日趋深化,后来竞闹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由于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的切齿痛恨,恨屋及乌,自然也就迁怒于七王坟上的古银杏上了。

关于七王坟上的这株古银杏的命运,历来传闻很多,尽管内中细节不尽相同,但有一点的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慈禧太后本人亲自下令砍伐了这棵古树。

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曾记载:“在我祖父园寝上有棵白果树,长得非常高大,不知是谁在太后面前说醇王坟地有棵白果树,‘白’和‘王’连起来不就是皇字吗?慈禧听了立即叫人到妙高峰把白果树砍掉了。”

溥仪弟溥杰在《醇亲王府的生活》一书中也谈到,他母亲曾对他讲,慈禧由于光绪的缘故,对于醇王府又恨又妒。因为听人说,醇王府所以出了皇帝(指光绪),就是因为醇王坟茔内有两棵大白果树,树下埋了醇亲王,将“白”、“王”二字和起来,正是一个皇字。慈禧听了就命人把那两棵白果树锯掉了。

溥杰民国初年曾随其母到妙高峰祭祖,他十五岁时其母故去,也曾至妙高峰为其母下葬。因此溥杰对七王坟的情况应有所了解。

高树的《金銮琐记》中也记载了这株古银杏。书中收集了他写的一首关于醇亲王的诗“拣择名花赐四姬,信陵醇酒意相宜。珠囊宝匣归宫禁,银杏摧残更可悲。”高树在诗下自注:“醇王坟首有极大银杏,太后谓有凶兆,命老恭王(即奕䜣)监视伐之。德宗(即光绪皇帝)痛泣。”

高树曾于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任军机章京,有机会直接接触到朝廷重臣,因此也获得了不少关于醇亲王的传闻。

对于七王坟上古银杏的遭遇,曾任礼部主事的王照在其所著的《方家园杂咏》中作了详细的记载了此事。只不过与高树的记述略有出入。

王照写道“内务府大臣英年,兼步军总兵,素讲勘舆(即风水)。此人曾为慈禧太后择定东陵普陀峪万年吉地。英年急谋升官,见帝后不和,乘间献媚于太后,言醇亲王园寝有古白果一株,高十余丈,荫数亩,形如翠盖,罩墓上。按地理非帝陵不能当。况白果白字,加于王字之上,明是皇字,于大宗不利,应请旨速伐此树。太后即命英年等伐之,并嘱不必告皇帝。内务府诸臣知此事事关重大,不敢轻动,因往奏闻于光绪皇帝。光绪皇帝听后大怒,并说谁敢伐此树,请先砍我头。诸臣又求太后,太后坚执益烈,相持月余。一日光绪皇帝退朝,闻内侍言,太后于黎明带内务府人往醇亲王园寝。于是立即命驾出城,奔至红山口,于舆中号啕大哭。因往时到此即遥见亭亭如盖之白果树,现已不可见。连哭二十里至园,太后已去,树身倒卧,数百人方斫其根。周环十余丈,挖成大池,以千余袋石灰,沃水灌根,虑其复生芽孽。诸臣奏称,太后亲执斧先斫三下,始令诸人伐之,故不敢违太后之命。光绪皇帝无言以对,步行绕墓三圈,顿足拭泪而归。伐树诸人皆先期订山下村人,且远运石灰千包,伐树所用支架杉杆等物,非先日筹备不能集事。可见当时宫廷内外只隐瞒了皇帝一人。”

据王照记载,此事发生在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王照于书中所记古银杏一事尽管详细备至,其中有些细节,可能与事实会有出入。但对慈禧太后派人伐树一事,王照的记述,又是一个佐证。王照是戊戌变法的积极参与者。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后回国隐居北京,著书立说。王照于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自称赵举人,短衣草笠,漫游京西。曾过七王坟墓道山下,与村夫野老谈及白果树事,各道见闻,相与唏嘘。

晚清名士罗惇曧所著《庚子国变记》也印证了英年唆使慈禧太后砍伐的这株古银杏。他在文中写道:“(英)年善望气,以术幸太后,太后使视醇贤亲王奕缳茔,茔东白杏(即银杏)高百尺无枝,气成五采,年视之,大吉,归报太后曰:‘物莫能两大,此其祥也,请伐之。’伐之得白蛇不可胜数,树若有血焉。其夕茔树尽死。”

英年,内务府汉军正白旗人,官至左都御史、右翼总兵。庚子事变时与载勋、刚毅统率京津义和团,杀洋人、焚店铺,攻打使馆与教堂。英年对慈禧太后还是很能尽忠的,慈禧逃出皇宫时,乘坐的骡车就是英年提供的。而且在整个逃难过程中,英年鞍前马后,出了大力气。但八国联军进京后,英年名列首犯之一,后竟被赐服毒死。按罗惇曧说法:“岑春煊遗年药,年死狱中。”

银杏树在清朝时是受到了皇室的特殊恩遇的。例如,潭柘寺的古银杏曾被视为爱新觉罗家族的象征,乾隆皇帝就亲自封此树为帝王树。这棵树一直保存至今,完好无损。但七王坟上的那株古银杏却葬送在封建专制制度之下。

七王坟现今尚未对外开放,从外面望去,墓园的规模很少很大的(图1-4)。


1

图1


2

图2


3

图3


4

图4

 

阅读 3115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