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木频道 > 评论 > 综合评论 > 正文 站内导航

露兜名初探

媒体:原创  作者:黎云昆
专业号:黎云昆 2022/4/13 11:58:28

露兜名初探

黎云昆

 

 

露兜(拉丁名:Pandanus tectorius Sol.)为科露兜树属植物,主要生长于热带滨海沙地之上,现在已经广泛种植于公园、庭院、路旁(图1-4)。

可以说在所有植物当中,露兜的名字起得是很怪的。

露兜的果实形似菠萝,个头也与之相差无几,所以民间多称其为野菠萝、假菠萝、山菠萝等。

这很容易理解,但称其为露兜,的确有点令人费解。

清《澄海县志》载:“露兜树为村俗坊间与筋竹为园,用以为界,谓之露头园,一名露兜。”

露兜叶带刺,生长密集,故广东农村中人家常以露兜作为院墙。此外,农民为防牲畜或野生动物啃食庄稼会在田边种植露兜树。露兜树不高,相邻的两户人家可以隔篱相望,故当时人们称之为“露头园”,加之露兜长有粗壮的支柱根,如“竹兜”之类,由此逐渐演变成“露兜”。这也许是露兜之名的来由吧!

清许南英(1855~1917)《窥园留草》载:“林投亦名‘露兜’;产台湾,果叶似波罗。农家植之陇陌,间以为藩篱。近时工师取其叶制帽,柔洁可爱。”此中所说,“林投”就是露兜。

许南英是清代台湾三十三位科举进士之一。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日本。但许南英拒不听命,毅然统领兵丁扼守台南,抗击日人,兵败离台后,曾任广东徐闻知县。所著《窥园留草》,文辞主要为清末徐闻社会的生动写照,部分杂有对台湾的回忆。

许南英还以林投帽为题赋诗一首:“公装夏帽仿西欧,编织新搜树叶柔;洗去泥涂肤自白,绝无芒刺背能留。葛巾陶令思归隐,箬笠苏公爱自由。嘉木蕃生遍台岛,此乡番语号林投。”

由此可以看出,林投一词,源自“番语”。这里的番字,不能解释成外国,而是指即台湾的土著——高山族,即林投源于高山族语。

另据清连横《雅言文集》载:“檨(芒果)为珍果,树高二、三丈;当从木,如柑、桔、桃、李之类,望文知义。若夫林投之树、蓝茇(番石榴)之果,亦番语也;故名从主人。”

连横(1878~1936),台湾台南人,是台湾著名爱国诗人和史学家,被誉为“台湾文化第一人”

连横也认为林投一词源自“番语”。

连横在《台南古迹志》中还提到:“林投井亦在镇(台南市安平区)北坊,为荷人所凿,砌以林投,故名。今废。”

荷兰人于1650年在台南建设赤嵌城,即今之台南,林投井的建设应在建城之初,时在顺治七年。取名林投,系因井周围植以露兜,以防沙尘和动物闯入。故此井以林投名之。

林投在台湾也作为地名。据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载“(万历)四十五年,倭犯龙门港(在今台湾省澎湖岛东),增冲锋游兵。其地环衍可二百余里,地斥卤,水咸涩,常燠多风,稼穑差艰。峙正中曰娘宫屿。从西屿入,二十里为茶盘,又十里即娘宫屿矣。波平浪息,无淜奔激射之势。其状如湖,因曰彭湖。宽可泊船。面为案山,右为西安,各置小城,列铳为守,名曰铳城。又左为风柜山,高七、八尺,红毛凹其中,上垒土若雉堞;今毁其城,仍分军戍守,与案山、西安相犄角。东为莳上澳、猪母落水,最当东南之冲。由陆趋娘宫三十余里,旧有舟师戍守,今更筑铳城以防横突。又东向为锁管港、林投仔、龙门、青螺诸澳。龙门有原泉,旧为居民聚落。”由此可知,明朝万历年间,台湾澎湖主岛上即有地名名“林投仔”,故林投一词的使用由来已久。

可以想见,当时此地一定长满了露兜,因以得名。此名也一直沿用至今,现今澎湖县湖西乡有村名“林投村”,村海边有一公园名“林投公园”。

“林投(na dau-闽南语)”、“露兜(lo dau-同前,此两词闽南语注音,为原中国林科院热带植物研究所所长白嘉雨先生提供)”,二者发音相近,很可能由译音表述不同,而实则为源出一处。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阅读 5801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